《阁帖》,真正刻帖的开端,初创往往有其不足处,如1、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2、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加之,后来也没能较好保存下来;故此,《大观帖》来了。
《大观帖》,实为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所以,《大观帖》,分刊和《阁帖》一样。
《大观帖》,共十卷。
第一卷:收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第二、三、四卷:收从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王至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共67位名臣的法书;
第五卷:收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
第六、七、八卷: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第九、十卷: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大观帖》拓本:北宋拓与南宋拓,北宋拓本拓工极致精良。可惜的是,遭靖康之变北宋拓本传世无多;南宋拓,又称为“榷场本”,拓工不精,墨色不匀。
备注:目前网上购买的版本,多半是明清重刻或翻刻版,如陈懿卜翻刻本。
3、《宝晋堂法帖》
“宝晋斋”,米芾的斋号,因收藏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而得名;米芾取书迹入石,同样很可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
《宝晋斋法帖》依据米芾残石及其他晋人名帖汇刻而成,所着《法帖谱系》乃宋代帖学权威之作。
《宝晋斋法帖》,共十卷。
有五卷皆取王羲之书,收录“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十七帖”、“破羌帖”等名帖,内附明代陈继儒、董其昌、清代王鸿绪藏印及题跋,皆断之为宋拓。
4、《絳帖》
《绛帖》源于北宋,汇萃历代名家墨迹摹刻,集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王焕之、欧阳询、孙过庭、柳公权等真迹名作,与《淳化阁帖》齐名。
《绛帖》参照《淳化阁帖》作了增删,分为六种情况:
1、《阁帖》无而《绛帖》增帖;
2、《阁帖》无《绛帖》增人;
3、《阁帖》有而《绛帖》删人;
4、《阁帖》有而《绛帖》删帖;
5、《阁帖》有其人而《绛帖》删其帖;
6、《阁帖》、《绛帖》同有其人而《绛帖》换其帖。
备注:《绛帖》删去者,多为阁帖中的伪迹。
《絳帖》,共二十卷。
前十卷
第一卷:大宋帝王书。
第二、三、四、五卷:历代名臣法帖;
第六、七卷:王羲之书;
第八、九、十卷:王献之书;
后十卷
第一卷:亦是大宋帝王书。
第二卷:历代帝王书;
第三、四、五、六卷:王羲之书;
第七、八卷:历代名臣法帖;
第九卷:唐法帖;
第十卷:唐、宋法帖。
5、《汝帖》
《汝帖》收录先秦金文8种、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
《汝帖》,十二卷。
第一卷:三代金石文8种;
第二卷:秦汉三国刻石5种;
第三卷:晋宋、齐、梁、陈五朝帝王书30行;
第四卷:魏晋九人书48行;
第五卷:十七帖;
第六卷:“二王”帖;
第七卷:南朝十臣书;
第八卷:北朝十二人书;
第九卷:唐三朝帝后四人书;
第十卷:唐欧、虞、褚、薛四家书;
第十一卷:李(邕)、颜(真卿)、韩(择木)、贺(知章)、柳(公权)、李(怀琳)六臣书;
第十二卷:唐讫五代诸国人书206字。
备注:《汝帖》(精装)网上不是很少,如果某宝没有,可以到“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
6、《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清高宗乾隆帝的书房,收藏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三希堂法帖》,出版图书,收录自魏 、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
《三希堂法帖》,分四册。
备注:《三希堂法帖》,某宝上很多。
宋代,我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但可惜的东西太多了。
有这6本之一,一可以解决选帖上很多问题,二解决分散卖帖等困扰;三可眼着百家。
备注:“中国四大名帖”指宋朝的《绛帖》、《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汝帖》。
自古评论出人才
更何况是深谙书法媒体套路的你们
而有才气的人,不该就这么囹圄于方圆之间
文创:小石
发布 | 湘湘
编辑 | 汪可
监制 | 凯
校对 | 仲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