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华白海豚?这要从近代生物科学的研究开始讲起。
地球上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归类,现在普遍采用的给生物分类命名的方法叫“等级分类法”和“双名法”,这种分类命名方法由“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提出。
1752年,“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的学生彼得·奥斯贝克在行经珠江口珠海水域时,第一次记录下这种白色的海豚,后来进一步将其称之为“Sousachinensis”,“中华白海豚”这一学名由此而来,代表的是“在中国发现的Sousa海豚”。
也因此,中华白海豚第一次进入生物科学的视野,是在珠海海域。随着时光流逝,及至当代,珠海自然成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的“主场”。
在外界看来,珠海和中华白海豚,本来就“很搭”。
在许多人眼里,中华白海豚具有优美的形体、灵动的姿态、独特的稀缺性和极强的地域性,恰好契合珠海的海洋风情,可以展现珠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代表珠海浪漫与活力并存的城市形象。
中华白海豚“看上”了珠海,珠海也选择了中华白海豚,这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
一座城市的“代言”
春夏之交的珠江口海域,碧波万顷。一抹抹粉红可爱的身影,时而灵动跳跃、时而悠闲浅游,与不远处的港珠澳大桥相映成趣。
海天之间,超级工程与中华白海豚相互守望。在创造诸多“世界奇迹”的世纪工程背后,蕴藏着一段往事——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其规划区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零伤亡”,大桥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都在生态管控方面精细发力,最终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
“海上大熊猫”们得以伴桥而栖,这成为港珠澳大桥一道靓丽风景。
去年12月15日,“大桥游”开通首日,即有幸运游客拍下了中华白海豚从水中频频跃起、在海面翻滚嬉戏的珍贵镜头,引得现场阵阵欢呼,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实际上,一个城市吉祥物不仅寓意“吉祥”,还可能“带火”一座城。
以熊本熊的诞生为例,2011年前,日本的熊本县只是一个九州岛中西部海岸上的不知名小县城,经济相对落后。
2011年,熊本熊在网络上的迅速走红,使熊本县“翻身”成为日本最热门的旅游地区之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在两年间,它就创造了超1240亿日元的收益。
在国内,近年来,因吉祥物而衍生的原创IP产业链也日渐成熟。比如,北京冬奥会走红的“冰墩墩”,相关文创产品收入突破25亿元,成功实现IP“周边”产销两旺。还有成都的“花花”、重庆的“爱姐”……从竹林到屏幕再到各大商圈,它们热度飙升,火遍全球。
“带火”的同时,也是在为一座城市“代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硬实力”的比拼,而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提升。
近年来,珠海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量身打造“珠海礼物”“珠海艺术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以更直观、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城市文化特色。
然而,珠海的“破圈”之路仍需深一层“挖掘”。更具代表性、不可替代的城市吉祥物,还未出现。
中华白海豚有望成为珠海的最佳“代言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认为,珠海将中华白海豚选作城市吉祥物极具象征意义,能够集中体现珠海追求生态保护的发展理念。
“它既能够强化对国家一级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也能够增强珠海市民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珠海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王克雄说。
一个IP的“探路”
一个成功的城市吉祥物,不仅能有效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和消费潜能挖掘,还能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但另一方面,不是每一只熊猫都能成为“冰墩墩”“花花”或“爱姐”。吉祥物不是“窜红”的充分条件,不少大型国际赛事或者国际活动的吉祥物也都是熊猫形象,但都因缺少文化创意特色或持续推广运营快速从公众视野中淡化。
以伶仃洋为家的中华白海豚可爱又灵动,是大自然赋予珠海的瑰宝,是最契合珠海城市IP的吉祥物。在业内人士看来,城市与吉祥物,在互相吸引、双向奔赴之后,还需要不断磨合和用心经营,才能一直走下去。
专家认为,复盘种种IP“出圈”案例,除了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华白海豚形象化、情感化、拟人化的表达,击中人们柔软的内心。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珠海便出现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代言人”。2022年,珠海打造出全新的食品安全形象大使“安安”,白色的主色调寓意纯净、安全,中华白海豚亲切可爱的形象则利于向市民生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安安”亮相后,餐饮门店海报、户外媒体展播、微信聊天表情包、平面宣传车贴等陆续登场,触动情感的拟人表达,塑造了深入人心的珠海食品安全IP形象。
对于珠海和中华白海豚这对“CP”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如何打造城市“超级IP”,珠海仍在探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单个的吉祥物IP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官方可以适当放开版权限制等举措,更多地借助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创造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当然,在珠海和中华白海豚双向奔赴的路上,不能只有单方面的挖掘,还要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守护。
看完《中华白海豚》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陈希深受启发,“只有当大家对这个物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在他看来,这部片子对中华白海豚的科普、宣传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珠海与中华白海豚,如何擦出更多火花?这既期待政府的有为,也呼唤大众的参与,才能一起做好城市IP的“探索者”“合伙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